產(chan) 品中心
蜂蜜
相關(guan) 文章
藥用級蜂蜜 醫用煉蜜 cp版藥典標準 有備案
Fengmi
MEL
本品為(wei) 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或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所釀的蜜。春至秋季采收,濾過。
【性狀】本品為(wei) 半透明、帶光澤、濃稠的液體(ti) ,白色至淡黃色或橘黃色至黃褐色,放久或遇冷漸有白色顆粒狀結晶析出。氣芳香,味極甜。
相對密度 本品如有結晶析出,可置於(yu) 不超過60℃的水浴中,待結晶全部融化後,攪勻,冷至25℃,照相對密度測定法(通則0601)項下的韋氏比重秤法測定。
相對密度應在1.349以上。
本品含果糖(C6H12O6)和葡萄糖(C6H12O6)的總量不得少於(yu) 60.0%,果糖與(yu) 葡萄糖含量比值不得小於(yu) 1.0。
【性味與(yu) 歸經】甘,平。歸肺、脾、大腸經。
【功能與(yu) 主治】補中,潤燥,止痛,解毒;外用生肌斂瘡。用於(yu) 脘腹虛痛,肺燥幹咳,腸燥便秘,解烏(wu) 頭類藥毒;外治瘡瘍不斂,水火燙傷(shang) 。
【用法與(yu) 用量】15~30g。
【貯藏】置陰涼處。
蜂蜜在中藥炮製及製劑中主要有以下幾個(ge) 方麵的應用。
中藥炮製工藝中的應用
蜜炙法是以蜂蜜(多為(wei) 煉蜜)為(wei) 輔料的傳(chuan) 統中藥炮製技術之一,南北朝時期的《雷公炮炙論》中提出了蜂蜜的煉製程度,經後人不斷傳(chuan) 承創新,去糟存精才保留了現代的蜜炙法。其炮製目的是使蜂蜜滲入藥材或飲片組織內(nei) 部,以改變藥性,增強療效、減緩藥性或減少毒副作用等。
如蜜炙黃芪,可增加黃芪補中益氣的功效;蜜炙百部、款冬花可增強其潤肺止咳作用;麻黃若生用,其發汗作用峻猛,蜜炙後則可緩其發汗力,增強止咳平喘功效,還能矯味避免嘔吐。
此外,蜂蜜中的糖類可以增加苷元的溶解度而有利於(yu) 其吸收,其中的還原糖還能抑製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氧化,進一步保證藥材的質量。總之,蜂蜜能和百藥、養(yang) 脾氣、消心煩、去膈上痰,蜜炙作用基於(yu) 蜜藥配伍思想,以以證用蜜、定量用蜜為(wei) 基本特點。
中藥口服製劑中的應用
由於(yu) 中藥成分及性味複雜,通常顯苦澀味,病患直接服用不易接受,依從(cong) 性差。蜂蜜的甜度與(yu) 同重量的蔗糖大致相同,但口感及穩定性相對提高。蜂蜜中的還原糖,不僅(jin) 具抗氧劑的作用,而且相對密度大,對液體(ti) 劑型來說既有懸浮作用,又可提高澄明度,減少沉澱,並可調和諸藥,
故常作矯味劑用於(yu) 中藥口服液的製劑,以改善口服製劑口感,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(cong) 性。此外在藥食同源類具有功能性中藥口服製劑中,蜂蜜不僅(jin) 具有矯味作用,也具有一定營養(yang) 藥效價(jia) 值。
中藥丸劑中的應用
蜂蜜中含有大量的糖類,不僅(jin) 味甜,而且粘性較強,因而具有粘合、助丸成型的作用。尤其是蜂蜜加熱煉製後,與(yu) 藥粉混合製丸,操作簡便,丸粒光潔、滋潤、崩解緩慢、作用持久,是一種良好的粘合劑,如用於(yu) 消食健脾的大山楂丸中就有蜂蜜作輔料的應用等。水丸用蜂蜜包衣,取蜂蜜止痛、解毒、調和諸藥以及矯味、抗氧化等作用。不同類型的丸劑對於(yu) 煉蜜的程度要求不同,嫩蜜適於(yu) 粘性較強的藥材製丸,老蜜則適於(yu) 粘性差的礦物質或纖維質藥材製丸。由於(yu) 煉蜜需要加熱,容易破壞蜂蜜中的維生素、酶等活性物質,且蜜丸用蜜量較大,吸潮性強,易黴變及受到工藝設備汙染。因此,蜜丸的質量控製應該得到重視,作為(wei) 輔料的蜂蜜的質量控製更應該得到重視。
中藥片劑中的應用
中藥片劑常見的粘合劑有澱粉、糖漿、糊精等,雖在使用時各起到一定的作用,但總體(ti) 效果不是很理想。若在片劑中加入適量蜂蜜,既可保留澱粉、糖漿的優(you) 點,還能改善糊精粘性差的缺點,可以說蜂蜜作為(wei) 片劑的粘合劑是集百家之長。蜂蜜在片劑製備過程中起到了粘合、潤濕、崩解、潤滑的綜合作用,從(cong) 而可作為(wei) 中藥片劑生產(chan) 中的一種良好的粘合劑。
其它製劑中的應用
蜂蜜因其天然的抗菌、消炎作用,輔助成方在中藥外用製劑中也有廣泛的應用,多用於(yu) 治療因外傷(shang) 或內(nei) 源性病變等引起的皮膚創麵的愈合、外感熱邪,虛火內(nei) 生所致的口腔潰瘍,臨(lin) 床常將蜂蜜混於(yu) 中藥膏中,起到消炎止痛、滋潤、防腐、保護創麵等輔助治療作用。此外,蜂蜜中的微量鋅元素可以延緩角膜潰瘍穿孔,增強體(ti) 液和細胞免疫功能,廣泛應用於(yu) 角膜炎、幹眼症及其它眼科疾病的輔助治療,眼科臨(lin) 床上輔以蜂蜜的治療效果明顯優(you) 於(yu) 單用。
電話
在線交流
微信掃一掃
返回頂部